近年来,江苏省南京市统筹发挥大院大所多、创新能力强、产业基础扎实等优势,通过全域人才资源一体建设开发,推动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不断强化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人才支撑。
强化机制支撑,构建协同联动新格局。以争创国家高水平人才平台为主线,统筹校地企等各类主体,推动教育科技人才整体布局、一体发展。健全合作机制,由市委组织部(人才办)牵头,组建南京市校(院)地合作联席会议制度,链接51家在宁高校、14家重点科研院所、8家重点国防科工单位,按季度召开联络员会议,共商人才联合引育、科技成果转化等事项,协调解决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强化政策托举,推出“人才强市25条”及38项实施细则,“一室一策”支持紫金山实验室以及第三代半导体、高性能膜材料等重大创新平台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构建尖端领域人才高峰。打破常规、全力支持中科院工业人工智能研究院人才建设,持续实施项目单列、服务专享等政策包。去年全市人才工作经费中,40%直接用于在宁高校院所和重大创新平台。完善空间布局,重点围绕紫金山、麒麟两个科技城,仙林、江宁两个大学城等教育科技人才资源集中区域,完善融合创新的空间布局和力量组织,构建人才引领和产业科技创新最活跃地带。瞄准软件和信息服务、智能电网、大飞机等国家重点制造业集群,加快打造一批以产才融合发展为路径的产业人才集聚区,加强政策、平台、资金、项目等集成支持。
强化任务牵引,凝聚融合发展新动能。人才联合引育,推动高校院所、龙头企业、产业园区“组团式”引进人才。新一批引进人才中,高校和市属单位联合聘请使用超30余人。支持校企联合培养使用人才,依托在宁10家国家和省级卓越工程师学院,组建“东南大学—南京城建集团”等5家卓越工程师技术中心,在智慧城市等领域共育人才、共出成果。2024年以来,在7所高校设立产业人才奖学金,对校企共建人才“订单班”的,按培养规模予以支持。技术联合攻关,坚定实施“有组织的创新”,围绕关键产业“卡脖子”技术难题,打造“企业家+顶尖专家”联合创新模式,由企业出题,整合产业链上下游高校院所、行业组织等组建19家人才攻关联合体,在光子芯片、先进复合材料、新一代信息通信等方面形成了一批重要成果。大力实施“U35强基”项目,推动从事基础研究青年人才围绕产业前沿攻关技术难题,给予长周期稳定支持。成果联合转化,瞄准高校院所有优势、地方发展有需求的重点领域,近5年从园区板块遴选170名深耕产业创新的科技人才专员,带着创新需求向全国73家重点高校院所派驻,“点对点”牵引科研成果落地超800项。支持高校院所选派掌握创新资源及转化能力的专业人才到产业一线挂职科技镇长团,累计接收15批1068人,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近4000份。
强化资源统筹,打造区域生态新优势。坚持遵循科技创新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集聚各方资源赋能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打造服务保障一流生态。统筹改革强动能,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2024年将市级人才培养计划46.7%的名额直接分配给高校院所。针对项目管理“重物轻人”问题,将人才项目经费直接用于人的比重提高到4成。支持人才“双聘”使用,优化实施市级人才事业编制“周转池”,给予引进的紧缺人才稳定身份保障。完善实施人才灵活集聚模式,支持人才跨领域、跨地域特殊调配。统筹市场强活力,重点瞄准人才招聘、成果转化、市场融资等产业创新难题,联合在宁10所重点高校,统筹实施“千名博士招引周”活动,去年吸引1800余名海内外博士参加线下活动,近70%明确入职意向。研究制定技术经理人专门政策,支持依托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生物医药、信息通信分中心,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统筹规模20亿元紫金山英才基金和市人才基金,瞄准重点产业投早、投小,孕育壮大一批未来支柱项目。统筹服务强保障,深化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重点围绕高校院所、重点企业以及专家人才,开展上门送政策、送服务、送措施办法的“三访三送”活动。
 |
|